城鎮河道岸坡整治
2022-08-30 來自: 《生態與環境工程》期刊《城鎮河道岸坡生態整治的幾點思考》、那山那水 瀏覽次數:3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不僅需要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水環境,而且要充分發揮河道的防澇泄洪作用,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隨著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增多,河道泄洪能力不斷下降,污染情況日益嚴重,加強河道岸坡生態整治,不但能夠使河道的基本功能得到恢復,而且能夠使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大幅提高,同時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是打造綠色河道、生態河道的客觀需要。相關部門要對河道的防洪抗旱作用加強重視,建設自然環境良好、地域文化豐富的河流,使河道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狀態。
加強城鎮河道岸坡生態整治不僅是城鎮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優化城鎮生態環境、提高城鎮形象品質的重要手段。各城鎮要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城鎮的生態發展、人文地理、經濟增長等因素,合理規劃和整治河道生態系統,對其景觀價值進行充分挖掘,使其既能夠起到防澇泄洪的作用,又能夠對生態環境起到美化的作用,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化,提高居民居住環境和生活水平,進一步加快城鎮現代化建設。基于此,加強城鎮河道岸坡生態整治勢在必行。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人們淡薄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滯后的河道管理觀念導致河道情況每況愈下。針對河道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及時分析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的措施。
2.1 河道淤積嚴重,行洪能力減弱
部分城鎮河道對通航具有的要求,受風浪和行船影響,嚴重破壞了河堤的完整度,使其出現坍塌或地基松動等問題,從而導致河岸邊坡和堤頂面的水土大量流失,在河床內大量的泥沙淤積,從而抬高河床。另外,許多城鎮不恰當的開發使岸坡綠地面積大量減少,增加了河道行洪壓力 ;不斷變窄的河道也使水位越來越高 ;垃圾廢棄物的大量傾倒導致河床變高。上述現象都擾亂了河道正常的自然地理過程,而傳統的河道整治模式一般硬化了城鎮河道,這就導致河水與地下水體之間的聯通互換通道被硬化的河道阻隔,使河道調節洪水的難度不斷增加,因此減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2.2 河道堤身單薄,防洪能力不足
現如今,很多城鎮干流河道呈現出較低的防洪標準和單薄的建筑堤身,一些河道在設計建設過程中未按標準施工,導致防洪能力不達標,而且一些河道的兩岸缺少護岸工程,從而造成每年的汛期洪水過境期間,一些城鎮出現堤毀田塌的現象,威脅著城鎮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2.3 河道功能損害,水質污染嚴重
在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工業的快速發展在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水污染已成為制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一些污染較嚴重的河流自身的生態功能已經遭到破壞,尤其是沿海地區具有防洪、排澇、生態環境景觀等綜合功能的城鎮河道。另外,人們日常的生活廢水在沒有通過質量檢測的情況下排放到河道內,使水資源受到污染 ;隨著城鎮的快速發展,一些政府部門開發利用河道兩岸的土地,嚴重損害了城鎮河道的功能。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完善的設施及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人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
3.1 景觀適宜性
生態河道的景觀環境是適宜的,它作為一個過渡平臺能夠實現人和水和諧共處,為人們提供的生態景觀環境具有***的舒適性、安全性以及健康性。生態景觀環境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良好。
3.2 結構穩定性
生態河道在結構上體現出的穩定性,河道岸坡長時間受洪水浸泡和雨水沖刷,會出現程度的水土流失或剝蝕,從而影響護坡結構的穩定性。如果汛期洪水過境,將會導致河岸坍塌,毀滅整個河道生態系統。河道生態系統只有在護坡結構保持穩定的基礎上才能夠維持生態功能。
3.3 生態安全性
生態河道不僅自身具有的安全性,而且能夠保障城鎮居民的生命安全。生態河道與周圍生態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河道在與其他生態系統作用時,會受到外來物種侵入、陸地污染以及水環境惡化等外界的干擾和威脅,對河岸的生態安全造成影響。生態河岸的抵御能力較強,自身系統存在的安全性。
3.4 生態健康性
生態河道系統一般處于非病害狀態,自身相對健康,系統內部的物質和能力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從系統內部機能來看,活力、組織結構、恢復力等 3 個因素能夠有效反映生態河道的健康性。生態河道具有生物多樣性、動態平衡性等特點,使生態河道系統保持的可持續性。
4.1 原生態型治理模式
該模式一般指植被法,主要利用蘆葦、白楊、柳樹、水楊等喜水性植物對河堤進行保護,使自然河岸的特征得到保持。這些喜水性植物的根系比較發達,能夠起到固堤作用,另外柳枝柔韌,順應水流,能夠使水流速度減緩,使抗洪能力不斷增加,河堤保護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但這種方式具有較差的洪水抵抗能力,大部分應用的河段具有較大的或較緩的坡度。對于較陡的河岸可以使用土工織物輔助固坡,進一步提高河道岸坡的結構穩定性。相關部門可以根據河道地質情況和地區氣候情況選擇刺槐林、龍須草、黃花、常青藤等適宜的固土植物品種。
4.2 自然型治理模式
這種模式包括“土壤生物工程法”“結構措施法”等,是在原生態型治理模式的基礎上增加護底材料,充分利用石材、木材等制作成木樁、石籠、各種種植包設置在坡腳進行護岸,植被種植在斜坡上,實行喬灌結合,形成“植物加筋土”,固堤護岸,避免岸坡出現坍塌現象。自然型治理模式一般在岸坡較陡或地段沖蝕嚴重的區域應用,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能夠提高河道岸坡的穩固性。
4.3 工程生態型治理模式
這種模式在自然型治理模式的基礎上,使用鋼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等材料進行護坡,使河道的抗洪泄洪能力進一步增強。例如在護坡施工中,利用耐水原木或鋼筋混凝土制作梯形箱狀框架,并將大量石塊投入框架中,或插入硅管插入箱中,隨后將水楊枝或大柳枝埋入框架外,將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種植在鄰水側,使大量草木在梯形箱狀框架縫中繁茂生長。這種治理模式一般應用的河段具有較大的防洪要求和較小的。應用工程生態型治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岸坡受到沖刷,所使用的材料一般是具有較高安全系數和較大硬度的干砌塊石、工型鋼筋混凝土等。
4.4 合理調控生物多樣性
保障河道生物的多樣性能夠對受污染水質進行凈化,河道的整體價值主要取決于河道生物的多樣性,相關部門可以將水生生物人工放養在河道內,恢復河道生物鏈,使河道生態系統保持穩定,使其有效抵抗外界干擾,提高河道自我凈化能力。河道中的污染物能夠通過良好的生態平衡系統得到有效分解,對河道的生態環境修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城鎮河道岸坡生態整治過程中,要結合河岸功能和河道地形,采取針對性措施營造生態水環境,在提升河道防澇抗洪作用的同時,打造綠色園林式河道景觀,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相處,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城鎮經濟可持續發展。